患者故事
01.
高博上海血液第500例移植出仓!500个家庭重建,500个生命重生…
造血干细胞移植500例特辑39岁的张先生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已有12年之久,期间历经三次复发、十多次化疗及放疗,张先生饱受病痛之苦却从未放弃寻求治愈的希望。2023年6月,原发病再次复发的张先生辗转来到高博上海闸新医院,我院医疗团队为其制定全新的化疗方案,使其原发病达到完全缓解(CR3)。为了达到长期缓解、并减少复发的可能,张先生于今年10月在高博上海闸新医院移植病区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突破重重难关、成功出仓,并成为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第500例移植顺利出仓的患者。在张先生出仓之际,我们为他举办了简单的仪式,庆祝他重获新生。张先生感慨地说:“太久了!发现白血病已有12年,这是第三次复发,来闸新医院之前我以为已经彻底没有希望了,是你们给了我希望!”回忆起在移植仓中的时光,张先生表示:“特别感谢我的移植医生刘慧霞主任和护理团队,她们时时关心我、抚慰我,在我最无助、最想放弃的时候给了我力量。”500,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从2020年收治的第一例移植患者到今天的500例,来自全国各地500位患者在这里重获新生,500个家庭在这里收获希望、重展笑容。移植后1年,26岁的小泽回归朝九晚六的日常工作;51岁的肖先生喝茶、看山、自驾游;移植后2年,60岁的储先生享受着“回归田园、寄情山水”的退休时光;22岁的乐乐继续追寻着音乐梦想;移植后3年,71岁的任伯伯与老友相聚、笑谈人生;39岁的余女士开启了第二次精彩人生;…移植后的他们得到了第二次生命,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或是回归工作、或是游历山河、或是结婚生子、或是享受着天伦之乐…三年多,500例移植2019年底,王椿教授选择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作为退休后的新起点,在这里,他带领三甲医院医护技团队主持医疗与临床工作,以血液科为特色专科,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为主攻方向,作为上海公立医院的有益补充,共同为血液病患者构筑治疗防线。在王椿教授的带领下、医护技团队共同的努力下,高博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两家院区共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500余例,突破了全新的高度、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医院的整体实力和声誉不断提升,从“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登记”排名的数据来看,从2020年排名58位,到2022年提升至26名,仅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在过去两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过移植完成治疗的患者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卵黄囊瘤。除了治疗的病种非常全面,年龄大的患者在这里也得到了有效治疗,这些移植患者中50-59岁的患者比例在30%,大于等于60岁的老年患者比例有近20%,其中年龄最大的移植患者突破74岁。作为上海瑞金血液病医联体成员,我中心专门建立了转诊患者移植后管理病房,携手医联体成员单位合作开展临床研究,开启长三角跨省合作,更好地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前来就诊的血液病患者家庭遍布全国几乎所有省份。攻坚克难、勇探禁区早在加入高博医疗集团之前,耕耘血液科领域三十余载的王椿教授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特别是在老年人移植、血液病抗感染等专业领域具备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获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认可与赞誉。王椿教授从不畏惧挑战,他认为:医生只有不给自己设限、不断挑战疑难才能突破禁区、推动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三年来,突破与创新从未止步。挑战未缓解移植在原发病未缓解的情况下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拯救性治疗,比如难治性白血病,通常要等患者完全缓解后才能做移植,但有一部分患者始终缓解不了,如果再不做移植,患者只能等待死亡,怎么办?王椿教授的办法是强做移植。“我们在不缓解的患者强做移植方面做了探索,现在成功率可以达到50%”。突破年龄禁区高龄患者一直是国内各骨髓移植中心的禁区,患者最大年龄多数只做到55岁。早在2017年,王椿教授团队在全国率先为一位67岁患者做了半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打破了“年龄禁区”。2020年12月,高博上海闸新医院成功为71岁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022年9月,74岁高龄浆细胞白血病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成功标志着王椿教授团队再次突破造血干细胞移植“年龄禁区”,为老年血液病患者创造了治愈的可能。王椿教授表示:“国内大部分中心移植年龄在60岁以下,但在我们中心,60岁以上的移植病例占到近20%,这个比例是很高的”。突破难治性血液肿瘤移植治疗王椿教授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纤维化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团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改良预处理方案,移植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骨髓纤维化治愈率可达60%,而此前即使采用低强度预处理方案,患者5年生存率也仅为45%。针对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移植患者,团队采用了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改良预处理方案,使患者的2年总生存率达到近70%,而国内平均水平仅30%~40%,国外同期报道的水平为41%。近期,团队于国内核心期刊《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TBI+rATG为基础的联合预处理方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化疗耐药进展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11例”。供者特异性HLA抗体(DSA)被认为是供者细胞成功植入的一个重要障碍,与移植排斥、植入失败密切相关,常常被列为移植禁忌。团队以创新的强化免疫清除预处理方案,为DSA强阳患者实现移植后干细胞顺利植入、恢复造血重建。近期,该项研究成果“增加强度预处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0例HLA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强阳性血液病患者临床观察”发表于《中华血液学杂志》。此外,王椿教授团队对移植后复发进行了重点攻关。团队在国内最早建立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嵌合状态监测技术,就是在患者做完移植手术以后,用科学的手段监测植入细胞的百分比,确保在复发之前,通过观察细胞数量百分比来及时采取干预手段,进行药物调整,从而有效降低移植后的复发率。这一技术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个关键技术的应用,使王椿教授团队的移植成功率达到了60%。立足学术、聚焦创新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自成立以来,与上海及全国的血液领域专家进行密切、广泛的学术交流。定期举办“上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高峰论坛”、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培训班,并搭建“云端互联·共探疑难”疑难病例讨论云交流平台,累计1500余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血液科医生进行学习和交流活动,就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问题进行热烈的学术探讨。王椿教授介绍:“为了让周边医院了解高博医学的实力与优势,近年来,我们通过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积极助力国内基层医疗机构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及医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我们倾囊相授血液领域关键技术诊疗规范化体系的搭建和落地,助力周边基层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除了规范化临床诊断和治疗外,我中心始终致力于探索血液病疑难的领域,拓展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自成立以来,已在国际、国内知名核心期刊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其中2篇SCI文章,累计影响因子18分,中华血液学杂志3篇,临床血液学杂志2篇。研究领域涵盖了血液病患者真菌和细菌感染的防治策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杀伤白血病的机制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供受者嵌合状态检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强阳性血液病患者等多个方向。团队寄语高博上海闸新/力泉医院的骨干医护成员均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他们怀揣同一个理想与愿景,离开了自己工作多年的地方,相继跟随王椿教授,作为创业者加入了这个新集体。他们的这份勇气来源于,一致看重了医院坚持“以患者需求至上”的决心,这正好契合了他们共同的心愿——做一名专注于治病救人的临床医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数个日夜他们始终奋斗在临床一线,与患者及家属并肩作战!“在移植前,我们会对患者的疾病状态、体能状态、脏器功能、心理状态、合并症等多方面进行一个综合评估。然后,在设计预处理方案时,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个性化的设计,选用最合适的药物、最合适的剂量,把患者的移植风险降到最低。尽管再难,我们也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医生,相信医学,一定能够走出阴霾,重获新生。”——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医疗总监朱骏“血液病患者的康复之路艰难又漫长,一句'勇敢面对,积极治疗'的背后是患者和家属的咬牙坚持和度日如年。生命如此无常,你们都是勇敢的战士!我们会一直在你们的身旁,一路陪伴。愿热爱生活的你们,能穿越命运的漩涡,未来的路,温暖顺遂!”——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移植中心主任赵初娴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永恒的话题,希望每一个患者都能坚强地配合医生,度过最困难的时期,获得新生。移植的道路很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为了获得新生要加油。——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移植医生刘慧霞2019年我加入了高博上海闸新医院,与科室和医院共成长,点滴过往,皆为馈赠!在历练中成长,发展中壮大。我们未必光芒万丈,但终始温暖有光。医心向阳,不惧风雨,砥砺前行!我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患者的支持者和战友,共同打败病魔、治愈疾病,重拾自信和幸福!——高博上海闸新医院五病区医生陈鸿林因为信任,所以全力以赴;因为担当,所以恪尽职守!跟着闸新成长的3年,完成了从学校到医院、从书本到临床的转换。3年间,遇到疑难危重病例时的棘手,患者诊断治疗上的困惑,都有专业负责的老师们解答指导,这些经验对于一个青年医生的临床积累至关重要。治病救人是使命也是初心,将继续在学习与实践中精进医术,救治更多患者!——高博上海闸新医院四病区医生施雁词最后一道防线自2020年1月立院至今,我中心始终秉承“患者需求至上“的理念,不断加速推动临床诊疗和技术创新的全面布局,并以血液病患者未被满足的诊疗需求为出发点,聚焦突破血液病的难点,勇闯医学“禁区”,切实承担“上海血液病最后一道防线”的重任。一如王椿教授所说:“过去得了血癌,是不治之症,现在我们有办法可以使它治愈,虽然达不到百分之百的治愈率,但可以这样说,血液肿瘤已经不再是不可治愈的绝症了。我们高博上海闸新医院/力泉医院是血液病治疗的最后防线,即使在别的医院医生告诉你已经没法治愈了,希望大家到我们医院来看一看,可能我们还有办法帮你解决。”
查看更多02.
500例移植特辑|突发颅内出血、不省人事,他曾被判“死刑”,却重获新生!
2020年8月,沉浸在亲人不幸离世悲痛中的李先生意外确诊白血病,原本已笼罩在阴霾下的家庭再受沉重一击。疾病来得猝不及防,确诊后不到一周的时间,李先生的病情急转直下,突发颅内出血、不省人事。经抢救后,身体依然十分虚弱,他的母亲带着眼泪回忆道:“那时他仿佛只剩一口气了,都说没救了。”走投无路之际,李先生一家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高博上海闸新医院,经过医疗团队的及时救治和精准诊疗,他的身体情况逐渐好转、转危为安。同年11月,李先生匹配到了中华骨髓库全相合供者,在闸新医院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李先生已经移植后3年了,身体有一些慢性排异,但原发病已完全缓解,他说:“我在高博上海力泉医院附近租了房子,如果有哪里不舒服就去力泉找我的主治医生李肃主任。平时就是在家里锻炼身体、写写书法,天气好时会在附近散散步,仍在循序渐进地康复中。不过能有现在的时光已经很好了,我和家人都很知足、很感恩,没有闸新、力泉的医生护士们,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希望所有的患友们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转危为安!”患友简介李先生,38岁,山东人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3年余异基因移植后3年-2020年8月7日,患者因左上腹胀痛10余天且因外伤致左踝皮肤破损至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血象异常,即刻赶赴上海求医确诊白血病。患者为急性病程,进展非常迅速,短短几天内身体每况愈下并伴有颅内出血,病情危重,告病危;-走投无路之际,患者及家属于8月13日来到高博上海闸新医院,我院医疗团队明确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立即为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一程化疗后,原发病达到完全缓解(CR),考虑患者为高危AML,为获得长期生存,于11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库全相合供者),患者移植后成功实现干细胞顺利植入;-目前,患者移植后3年,近期于高博上海力泉医院完成随访,原发病完全缓解,身体状态良好。意外确诊,陷入昏迷那段时间我的两位亲人一位因车祸离世、另一位确诊了肺癌,我的心情烦闷沮丧,腹部胀痛10多天也没在意,直到我外出不小心磕破了脚踝,才去当地的医院就诊,谁知道检查下来发现血象异常,确诊了白血病。这个消息对于我的家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大家还未从亲人离世的痛苦中缓过来,就马不停蹄地带着我到上海求医。然而,令我们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几天,还在排队等入院的我就突发颅内出血,陷入昏迷、不省人事,直接进了抢救室。我的病属于急性病程,从确诊到病危不足一周,短短几日内被判定了“死刑”,我的家人们无法接受如此噩耗,坚决不肯放弃治疗。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们了解到高博上海闸新医院王椿院长在治疗难治性血液病领域非常权威,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家人们带着虚弱的我赶赴闸新。刚入院时,我的身体状态很差,闸新医院的医疗团队为我进行及时的救治,制定了专业的治疗方案。第一次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我再度陷入昏迷、差点挺不过去,后来妈妈流着泪告诉我当时的情况十分凶险,多亏了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对我进行密切的监护和救治,我才能化险为夷。感谢闸新医院医护的日夜守护,感谢家人们无论在何种境地都没有放弃我!配型成功、顺利移植人生,如同一条曲折的河流,充满了起伏和变化。我的疾病属于高危型的白血病,过了好几回“鬼门关”,虽然目前化疗后暂时缓解了,还是要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有可能治愈。亲属们得知后,都来医院进行了配型,可惜没有合适的,医院的工作人员立即帮助我们在中华骨髓库寻找合适的供者。在等待配型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情也非常的焦虑,每一天都在盯着手机希望会有好消息。大概不到1个月,好消息传来,我成功匹配到一位全相合的骨髓库供者!11月底,我进了闸新的移植仓,顺利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此,特别感谢这位素未谋面的供者,谢谢你无私、及时的捐献,给予了我第二次生命!感染新冠、再陷危机移植后,我的原发病完全缓解了,出院回家休养期间,感染了新冠,当时在家里就喘不上气,打了120送到当地的医院,拍了肺片是严重的肺部感染,但是医院没有治疗血液病的相关经验不敢给我处理。情况紧急,全家人都慌了。我们赶紧打电话给李肃主任问他该怎么办,他远程指导我该吃什么药、怎么处理等等。然后,在妻子的陪同下,我带着氧气面罩、氧气罐,回到力泉医院治疗。我们血液病患者移植后免疫力低下,本身就极容易发生感染,这次我因呼吸道疾病引发肺部感染也十分凶险,相当于是仍在恢复中的身体再次遭受重创,幸而得到高博上海力泉医院医护团队的悉心治疗,帮助我再次有惊无险、度过危机。想感谢的人回想生病到现在3年多了,我一直在高博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进行治疗,所有接触到的医疗、护理、工作人员都既专业又贴心。他们几次三番将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救了我的性命。尤其是李肃主任,就像是患者的再生父母,我们早已把他当做是一家人了。这样的医生真的是天下难得!感谢家人们对我的悉心照顾和全力支持,尤其是我的母亲和妻子,从移植到现在我都没有吃过外面的饭,母亲为了我的饮食花了很多心思,也流了很多眼泪。妻子替我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更要时时刻刻为我担心。走到今天这一步十分不易,想要感谢的人太多!谢谢你们,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我。想对患友们说希望一些难治的、或像我一样走投无路的患友们都来高博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看一看,也许还有治愈的希望!有一丝希望,就不要放弃!希望所有的血液病患友都能转危为安,早日康复!背负着爱人的希望前行,我们一起加油!
查看更多03.
500例移植特辑|从被判“死刑”到重生出仓,她迎来生命的涅槃……
斌燕曾自认为是命运的宠儿,享受着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的顺畅人生。然而,2020年的愚人节将她平静的生活彻底打破。这一天,她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4,仿佛电视剧里的情节突然在她的生活中上演。经过两次化疗,她的病情并未得到缓解,甚至一度危及生命。那时,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甚至已写下遗书。然而,在黑暗的尽头,希望就像一道曙光,尽管微弱却坚韧不灭。在经历绝望、重拾希望、再陷绝望之后,斌燕最终迎来了生命的涅槃,她在未缓解状态下成功完成移植并顺利出院。如今,距离移植已经过去了三年,斌燕开始探索新的人生乐趣,享受自由而真诚的生活。患友简介斌燕,39岁,上海人确诊急性髓性白血病近4年异基因移植后3年余-2020年初,因活动后气促、乏力加重就诊,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经多线治疗病情仍持续进展,身体状况每况愈下;-2020年7月,就诊于高博上海闸新医院,患者为原发难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多线化疗均不缓解,只有挽救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才有可能获得一线生机。同时,检测到患者体内供者特异性HLA抗体(DSA)强阳性,DSA与移植排斥、植入失败密切相关,常常被列为移植禁忌。通过闸新医院医疗团队为其量身定制的强化免疫清除的预处理方案,患者移植后成功实现干细胞顺利植入;-移植后原发病完全缓解,目前已经无病随访3年余,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确诊愚人节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M42020年初,37岁的斌燕在上海一家外企从事人事工作,日复一日的忙碌让她无暇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你的脸色怎么这么差?”同事关切地询问让她开始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担忧。想到这段时间自己经常心跳加速并且疲劳不堪,怀疑自己心脏出了问题,于是斌燕决定来到上海一家医院的心内科就诊。经过详细的检查,医生告诉她奥氏小体升高,需要立即前往血液科进行进一步检查。斌燕对血液科这个陌生的科室感到疑惑和排斥:“我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处理,怎么还要去看血液科呢?”当血液科医生将她的老公叫进办公室,让她在走廊等待时,斌燕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开始猜想自己是否像电视剧苦情女主角一样,可能患有严重的血液病。然而,当真正听到自己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4时,她仍觉得整个世界瞬间变得黑暗,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从前有序的生活如今变得混乱无序,就像一叶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舟。回去之后,夫妻俩在楼下车里相拥哭泣,他们不敢上楼,不想在父母期盼的眼神下,残酷地告诉他们自己患上了急性白血病。然而,即使害怕和恐惧,当别无选择时,也只能勇往直前。这一天是愚人节,斌燕多么希望这只是上天给她开的一个玩笑,一个恶作剧。然而,生活并没有给她这个机会。在这个命运的十字路口,她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两次化疗未缓解一度想要放弃很快,骨穿报告就出来了。斌燕正式办理了住院手续,开始了她的化疗历程。“经历了第一次化疗后,我的头发开始纷纷脱落,食欲也日益减退,血象指标下降。但尽管如此,我心中依然怀有希望。”然而,骨穿报告显示她的白细胞水平仍然偏高,这意味着第一次化疗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按照正常情况,第二次化疗应在第一次化疗的两周后进行。然而,由于斌燕的病情较为严重,她在第一次化疗结束后的第三天便开始了第二次化疗。遗憾的是,第二次化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经历了化疗失败后,我治疗的欲望大大降低,曾一度想要放弃。我开始了遗书的撰写,并整理了之前的视频和照片,像《亲爱的安德烈》一样,我在书里写下了批注,希望能在未来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甚至,我还整理了需要交接的工作内容。”命运似乎已经宣判了她的死刑,让她无法反抗或挣扎。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能做的事情,以尽量减少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和负担。第一次转折重新燃起希望上天似乎总会在人们最绝望的时候,为他们留下一线生机。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斌燕存在3个基因突变,其中一个基因突变有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主治医生建议她参加这个试验。“当时我觉得临床试验通常是尚未成熟的方案,参与其中就等同于充当小白鼠。而且期间我只能使用临床试验用药,充满了不确定性。”斌燕如是说,她拒绝了这个提议。随后,斌燕又前往另一家医院,寻求专家的意见。然而,专家给出了一样的建议,认为在当前化疗无效、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参加临床试验或许不失为一个好机会。“那时我感到五雷轰顶。你能理解吗?当一个人健康的时候,他有很多选择。但那时你根本就没有选择,你只能看着前路一片漆黑,而原本不想走的路却变成了你唯一的生门。”斌燕回到第一家医院后,在主治医生的帮助下,成功加入了临床试验。就这样,斌燕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两个月,一切似乎出现了转机,让她看到了一线希望和曙光。腹部感染导致严重疼痛再度陷入绝望然而,两个多月后,斌燕出现了腹部感染。不分昼夜的疼痛让她精疲力尽,寝食难安。更糟糕的是,止疼针的效果也逐渐减弱。“当时我几乎一个礼拜没怎么吃东西,也喝不了多少水,因为一直在疼,根本就吃不下任何东西,状态也不好,已经到了有点迷迷糊糊的状态。”斌燕痛苦地回忆道,“医生查房时,我跟医生说药也吃不下了,我逼着自己也吃不下了。医生说其他药可以吃,但控制白细胞的药必须吃,不然可能导致血栓甚至引起心梗。当时我想着就这样吧,我就不吃了吧。”斌燕陷入了消极的情绪之中。第二天醒来,疼痛依然继续,斌燕的整体状态仍然很糟糕。“医生和我家人沟通说,这种状态没有办法了,他建议我到上海闸新医院他的老师王椿教授那里接受治疗。”这次参加临床试验虽然最终未给斌燕带来持久的获益,但也给她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在复查时,她惊喜地发现原来的基因突变已经消失了。第二次转折重拾信心,身体状况好转在转诊到闸新医院之后,斌燕开始了新一轮紧锣密鼓的治疗。“在我还没有转诊过来的时候,医生已经把治疗方案制定好了。等我到了之后,医生上午跟我老公进行了详细的沟通,下午就进行了化疗。”斌燕谈道,“当时我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医院都不敢进行化疗,束手无策了。”“因为我不吃不喝,为了保持身体机能,就开始输‘大牛奶’。从那天起,我感觉胃部像灼烧一样,整个人都弥漫着药水味,很讨厌自己这种药水味的感觉。”但儿子的鼓励让她重拾了信心。“每次我儿子来看我或者与我视频的时候,他都会鼓励我。他的支持让我觉得我想陪伴他,想陪在我老公身边。我曾与老公约定,要一起携手欣赏夕阳的美丽,我不能先行离去。在那一刹那,我想到这些,便告诉自己,也许我还有希望。在这里,医生们还在帮我进行化疗,还在积极治疗,这说明我还有希望。那我为什么不给自己一次机会呢?”在心态有了积极的转变之后,斌燕开始强迫自己摄取食物。尽管仍然会呕吐,但她明白,只要能设法将食物留在体内,它们就会转化为能量。就这样,奇迹慢慢出现了。突然有一天,她不再需要输“大牛奶”了。依靠身体内的食物,她的身体机能逐渐恢复,肌肉有了力量感,甚至能够下床走动了。不一样的移植闯关在未缓解状态下找准移植窗口在这次化疗结束后,检查结果仍然让斌燕感到失望,因为她的疾病并未得到缓解。然而,医生在查房时明确告诉她,化疗的目的不是彻底清除癌细胞,而是为了寻找适合移植的窗口期。医生的态度非常坚定,他告诉斌燕,他们已经有明确的方案,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了。“你知道吗?当你的心理状态已经好转,有了求生欲,你的身体也随着食物的积累而恢复了,再加上一个专业的医疗团队,给予你信心,让你看到希望,这个时候你就会想要尝试医生的建议。我只需要跟着医生走,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斌燕的供者是她10岁的儿子。这最初让作为母亲的她,心中难以接受。尽管经过妈妈、婆婆、医生等多番的劝解,她仍然没有改变心意。然而,在暑假的时候,儿子来到她身边说,“妈妈,我要给你做移植。你相信我,我长大了,我已经是个男子汉了,我要把你留在我身边。”斌燕回忆道。在这个时刻,她意识到自己的孩子需要她。要知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有母亲的存在,他才有信心去面对生活的挑战。那么,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一个这样的机会,成为孩子的支持,成为他的避风港呢?于是,斌燕的内心开始动摇,并决定接受儿子作为自己的供者。2020年8月25日,斌燕进仓了。进仓之后,她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仍是是进食。她回忆道:“嘴里只有酸和苦的味道,其他的味道都没有了。所以当父母送来他们精心准备的食物时,我一吃到嘴里就是一股生锈的味道,一碰到舌尖就恨不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但我想着,既然已经做了选择,那我们就要一起战斗,战胜所有困难,我相信我可以熬过去的。”尽管明知道进食后可能会呕吐,但斌燕仍不放弃自主进食。她不断总结经验,抓住吐完之后的10秒黄金期,迅速把小米粥、红豆汤等倒入嘴里,一旦感觉到再次想吐时,就马上停止进食。就这样,她反复地吃了吐、吐了吃,进食问题持续了大半年才好转。在出仓之后,斌燕又瘦了12斤。斌燕还分享了她在应对皮肤排异方面的经验。比如说,购买真丝或桑蚕丝材质的丝巾或口罩,以减少身体与衣物之间的摩擦;在洗澡时,使用稍微凉一点的水,以避免水温过高引起皮肤发痒。此外,斌燕还提到了她在2020年腹部感染的经历。这次感染可能是因为她在免疫力较低的时候食用了不干净的食物。因此,在移植之后,斌燕特别注意饮食的干净卫生,没有任何侥幸心理。通过这些措施,她成功地度过了皮肤排异期。此外,在移植后的生活中,斌燕会通过高博健康小程序与医生保持沟通,交流病情变化。无论节假日,医生都会及时回复,这使她感到非常安心和信任。特别是在疫情刚刚全面放开的时候,这种及时的沟通给予了她巨大的支持。结语在顺利出仓一年后,她开始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同时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养鱼、观看短视频、打非洲鼓等。她认为,良好的生活模式应该是吃好、睡好、心情好,并辅以适当的运动。斌燕特别强调了心态的重要性,她认为积极的心态往往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对斌燕来说,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看到不一样的转机,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曙光,领略到不一样的人生美景。*声明:文章根据患友分享内容整理,并已取得本人授权;文章观点仅作为抗癌经验交流,如有不适请前往医院就诊
查看更多04.
对话·移植患友|从前有个淘气的小男孩变了个模样…
清秀的脸庞,开朗的笑容,言谈间带着小幽默,充满率性且亲切的少年感。虽然年轻,乐乐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吉他老师。除了有些偏瘦,他看起来与普通的青年无异。然而,2年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毫无预兆地闯入他的生活,为他年轻的生命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磨难。移植后2年,22岁的乐乐回到了原本的生活轨迹。白天在乐器工作室当吉他老师,晚上和朋友们在街头弹唱,有时,他会作为吉他手和乐队一起登台演出。日子仿佛回到生病前的节奏,忙碌而充实。然而,2年的抗癌经历给他的生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历经磨难、重获新生的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他更珍惜生命,更认真生活,更憧憬未来。就像他出院后写的歌曲一样:从前有个淘气的小男孩变了个模样…乐乐笑着说:“没想到自己会吃这么大的苦,不过,说不定以后大富大贵就要经历这些波折。”病例简介:-男,22岁;-因反复鼻衄起病,2021年2月开始出现全血细胞减少,4月就诊于高博上海闸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1年6月匹配到中华骨髓库全相合供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异基因移植后2年余,近期在闸新医院完成随访,原发病完全缓解,身体状态良好,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Q&A-对话·移植患友-Q:如何发现自己患病?A:我记得2021年初,我经常流鼻血而且止不住,去当地医院检查没发现什么问题,以为就是上火了。过了1个月后仍然反复流鼻血,再次就医发现血象异常,医生怀疑是MDS。几经周折,我和父母辗转来到高博上海闸新医院进行治疗,全面检查后才正式确诊MDS。那时从没听说过这个病,而且自己才20岁很年轻,我觉得自己身体挺好,应该不算什么大病,小问题。Q:移植前会觉得害怕吗?A:我之前没什么概念,以为“移植”就是换骨头,那时才感到有点害怕。不过,我爸妈安慰我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换其骨髓”。我的性格多少有点随我爸妈,属于“乐天派”,我暗自想:行吧,说不定以后大富大贵就要经历这些波折。当然,在移植前我的主治医生蒋瑛主任详细地解释了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不是所谓的“换骨头”。我的运气很好,很快就在中华骨髓库匹配到了全相合的供者。我知道这么短时间就能找到合适供者实属不易,特别感谢医院的工作效率,感恩那位素未谋面的捐献者。*图为乐乐在移植仓拍摄Q:在移植仓中是怎样的?A: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移植期间还是会觉得有些害怕,尤其是细胞低、人难受吃不下东西的时候。打了化疗药嘴巴里没味道,有时候突然就会想吐,努力吃但是吃不进去。不过好在仓里的医生护士们很关心我,时常跟我聊天、鼓励我,整个氛围非常轻松,这让我的心理上有了些许慰藉。难受的时候就给自己打气,想着:扛过这几天就好了,应该不算什么大事,多睡觉,第二天就离出仓更近了。一定要听话,不要自作主张,不然就会像我一样多吃苦头。仓里会有护工阿姨一天2次洗澡擦身,我觉得不好意思就让阿姨一天只给我擦1次,结果身上皮肤发痒、口腔溃疡都来了,后来我就乖乖听话一天洗2次澡,这就是不听话走的弯路。*乐乐身体好转后第一次弹吉他Q:最难忘的事情?A:我在移植仓20多天就顺利出仓了,我那时还是很乐观的,然而出仓后出现重度肠道排异才让我真正感到害怕。移植后我感觉我的身体在和供者的身体在“打架”,皮肤、内脏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异,而移植后发生急性肠道排异,是比较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我有过二次急性肠排,除了腹痛、腹泻、呕吐,严重的时候还会便血,什么都吃不下去。实在痛到受不了,我就要求打止痛针,否则根本熬不过去。痛苦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我躺在床上插着PICC导管,想动动不了,想吃吃不下,长达几个月的排异比在仓里还难受。现在偶尔做梦还会恍惚间回到过去,惊出一身冷汗。移植前我130斤,出仓的时候我110多斤,肠排好了出院回家的时候只有70斤都不到。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还好有这些善良负责的医生和护士姐姐,才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候勇敢地闯了过来。在医生的精准治疗和护士的精心护理下,我的痛苦一天比一天少,身体慢慢好起来。在病床上,我收到了父母送的新吉他,生病以来第一次弹琴,虽然身体虚弱,但难掩内心激动,手指不受控制地颤抖。那个时刻的心情,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Q:给肠排患友的一点建议A:生病前我的口味重,清淡的饭菜吃不下去,还容易反胃,为了让我能吃点东西,我的父母操碎了心。他们辞去了工作,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轮班照顾我,变着花样给我做吃的。白粥实在喝不下怎么办?用开水把榨菜煮开,再尝试吃一点点榨菜,努力把粥喝下去。我知道尽量不要吃腌制的食品,但在当时,能吃进去食物才是最重要的。少量尝试,没事的话再加一点点量。当然前提是,在吃之前要咨询一下主治医生。除了白粥,我爸妈会给我炖骨头汤,把上面的油去掉喝清汤,等我胃口好些,还会做些面条。有时我勉强吃两口就吃不下了,还是会逼迫自己吃些食物,不能只靠营养液。另外,千万不能乱吃东西,即便到后面出院了还是要注意饮食干净卫生。我回家后吃了不太新鲜的蛋,拉肚子非常严重,把家人都吓坏了。在移植后1年的时间里,家里每餐餐具都要消毒,吃饭用公筷,或者单独把饭菜盛出来给我。不能喝生水,我一直喝的瓶装矿泉水。乐乐近期的生活状态Q:移植后多久回归工作?A:刚出院回家的时候走路都不稳,最开始就在家里来回走,体力恢复一点就去外面公园散散步。体力更好之后,我买了辆自行车骑行锻炼。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除此之外,我天天在家练琴,把手上的茧子都重新练出来,现在弹吉他的技术已经恢复到生病前了。今年3月,我正式回归工作,开始给学生们上课,有时间就会组乐队去外演出,闲暇的时间会约朋友出去玩儿、钓钓鱼。以身体为主的前提下,喜欢做什么就去做,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拿兴趣爱好当成工作,不觉得累,反而回到了一个舒适的状态。20岁出头的年纪吃了这么大的苦,我比之前更珍惜自己的身体,以前坏习惯都丢掉了,每天作息规律,饮食自律,毕竟是捡回来的一条命呀。Q:喜欢的医生?A:我的主治医生蒋瑛主任,是我去过所有医院里遇到最好的医生。在医院里我有一点不舒服就叫她,她都会过来,温柔地问:“乐乐宝宝你怎么了?”我刚刚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她就像家里的长辈一样亲切,很照顾我,耐心细致地望闻问切,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我在医院住了这么久,心情和心态一直很好,这跟医生分不开。我回家以后遇到身体不适问她问题,她也会不厌其烦地回答。谢谢蒋医生救了我的性命,治愈了我身心的病痛。乐乐赠送的感谢信和锦旗Q:想对患友说的话A:一定要听医生的,听医生的话才能少走弯路。另外,心态很重要,都2023年了,我们这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了,有那么多的新药和治疗方案,活着就有希望。蒋医生说过,心情好体内会分泌一种物质,对病情也有帮助。所以,我心情一直很好。心态一定要放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你坚信会有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情况才会越来越好!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医生说蒋瑛主任乐乐移植后原发病持续完全缓解状态,但是在移植后一个月和半年时各发生了一次4级肠道排异。这种重度的肠道排异极为凶险,乐乐这样出现两次严重肠道排异的情况实属罕见。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不能胃肠道进食,只能静脉营养,对于体能的消耗、全身器官的保护以及各类并发症的控制都是极大的挑战。经过我们的积极治疗,乐乐终于战胜排异,回归正常生活。一场重病是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劫难。乐乐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全家人的努力和他的坚强。非常荣幸可以成为跟他们一起奋斗的人。祝福乐乐迎着灿烂的阳光谱写美好的人生篇章,愿世间所有美好与你环环相扣。蒋瑛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并取得博士学位。拥有22年血液病诊治诊疗经验。2014年赴美国梅奥诊所免疫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参与多项市科委和国家自然课题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个体化MRD监测治疗,血液肿瘤的免疫治疗。曾获得2017年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国家二等奖,2016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8年上海医学科学进步奖三等奖。擅长: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CAR-T治疗和移植治疗,从事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门诊时间:周三上午地点:高博上海闸新医院*以上图文内容经由患者同意后发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