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医心声 | 赵初娴医生:相信我们的每一次奔跑,都是朝着生命的方向

2024-5-22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精进,惠及了众多血液病患者。在致力于担当起“上海血液病最后一道防线”重任的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覆盖的病种已从各种血液肿瘤,延伸到骨髓纤维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卵黄囊瘤等;与此同时,未缓解情况下作为拯救性治疗的移植、高龄患者的移植、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移植等,正在点亮越来越多的新生希望。

 

坚守着最后一道防线的背后,这支团队选择了不给自己设限,不断挑战疑难,不断突破禁区。“相信爱,相信医学的进步,相信未来”,这是上海闸新医院移植中心主任赵初娴时常鼓励患者、激励团队的话语。今天,邀您一起走近赵初娴主任,请她讲述一名血液科医生背后的医路点滴。

 

“有想法,有能力,有未来”的导师

让我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Q1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您的青春芳华可谓是都与医学相伴。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选择学医?您选择血液病这一领域深耕的初衷是什么?

 

赵初娴主任:记得我考大学那年,金融类专业炙手可热。但是我对数学这门学科没有很大的兴趣,看到临床医学专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可以尝试去做一名医生,所以我报考了上海医科大学。

 

本科毕业那年,我有幸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但对于选择哪位研究生导师,我比较迷茫。当时医院科教科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向我推荐了归国不久的王椿教授,我至今还记得那位老师对王教授的评价——“有想法,有能力,有未来”。正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我成为了王椿教授的学生,并一直跟随王教授工作和学习至今。

 

如今回顾在医学领域学习和工作的这段经历,我也是从一开始的迷茫、焦虑,慢慢变得从容自信。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医学领域尤其如此。我们每一位医生都在实时更新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紧跟医学进步的脚步,希望能给到患者专业的建议和治疗,不辜负他们的信任。

 

上海闸新医院/上海力泉医院王椿教授团队

赵初娴主任(一排右一)

 

患者给予的信任与感动

永远是我们不懈前行的动力

Q2

我们知道您所在的移植团队,成功完成了诸多血液病种的移植,年龄最大的移植患者突破了74岁。可否请您分享一下,其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您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与挑战的?

 

赵初娴主任:其实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移植团队待了2个月,就曾跟领导提出“我干不下去了”,因为心理压力实在是太大了。那时我经管的大多是疾病进展,只能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挽救治疗的患者,有一部分患者经过各种努力,最终都没能够救回来,这对于当时还是“小菜鸟”的我来说,内心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坚守在移植团队这么多年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或者说是感动我的,永远来自患者们,以及支持他们的家属和朋友们。记得一位10岁的小供者为他的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采干结束后,他举起了那袋300多毫升的干细胞,对着手机视频对面的妈妈大声喊“妈妈加油!”孩子脸上骄傲的神情我至今记忆犹新,每每想起都令我动容。还有一位白血病移植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老先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深感责任之重时,他主动拉起我的手说,“赵医生,你不要有压力,你有治疗方案,我就配合用药,我们一起努力!”

 

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虽然我还是没有练就十分强大的内心,但是却拥有了强大的动力,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我也非常荣幸能够有一位睿智的引领者,以及一群团结友爱、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在攻克血液病的道路上携手前行,竭尽所能。

 

图 赵初娴主任(中)在病房与患者交流

 

“Would you treat them differently?”

“Yes, we do.”

 

Q3

王椿教授曾经说过,“医生只有不给自己设限、不断挑战疑难才能突破禁区、推动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您是如何理解并践行“不给自己设限”这一理念的?有哪些研究与实践成果令您引以为傲?为什么?

 

赵初娴主任:我对“不给自己设限”的理解,是不局限于传统的疗法,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案,以获取更优的治疗效果。不设限、走出舒适圈,去挑战疑难,其实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对疾病有充分认知的底气。当然,也需要有“领航员”,以及一起奋战的伙伴们。

 

在王椿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在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挽救性移植、骨髓纤维化移植、DSA强阳性供者移植、进展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移植治疗等诸多领域都已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很多医生都看过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一部公益微电影——《Empathy--The Human Connection to Patient Care》。这部催人泪下的微电影的最后,是这样一段话:“If you could stand in someone else's shoes. Hear what they hear. See what they see. Feel what they feel. Would you treat them differently? (假如你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聆听他们的心声,直面他们的遭遇,感受他们的伤痛,你是否可以为了他们鼓起勇气突破禁区,挑战疑难?)”

 

我想说的是,“Yes, we do.”

 

 

图 微电影《Empathy--The Human Connection to Patient Care》截图

 

不放弃每一位病患

我们才能不负生命之托

Q4

今年您到麻总总医院(MGH)开展了丰富多元的观摩交流活动,这段海外学习经历让您有哪些特别的收获?对您有哪些触动?

 

赵初娴主任:麻省总医院是全球最知名的医院之一,我在MGH主要跟随的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全程观摩了他们的临床工作,以及移植的各个环节,包括移植方案的考量、并发症的处理、移植后的随访等等。

 

这次观摩交流,我有几点深深的感触。第一,从血液病的治疗角度,国内大多数血液中心,包括我们中心所应用的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都和国外医院的治疗方案保持一致。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MGB的患者会有更多的进入临床试验的机会,尝试新药应用。

 

第二,从病种角度看,我们中心的许多患者在就诊时病情已相对较重,这些患者在国外,可能会被告知只能接受舒缓治疗,但我们中心在“不给自己设限,不断挑战”的理念下,治疗了很多例难治血液病患者,一部分患者因此获得了新生,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也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去攻克难题。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血液病领域仍有许多尚未被攻克的堡垒。但是就像科技时刻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医学也总是在进步,未来应该是美好的。

 

永远从容,永远炽热

做患者的支持者和陪伴者

Q5

对于医患关系,您秉持的理念是什么?现在的您,对医生这个职业是如何理解的,相比最初是否有变化?

 

赵初娴主任:我本人在大学期间经历过一次大手术,这段经历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也让我更能理解生命的美好。从我毕业成为一名正式的临床医生起,我最想看到的,我也相信是我们每一位医生都最希望看到的,那就是我们的病人都能够健康地生活。

我们在办公室的日常讨论内容有一部分是这样的,某床的患者今天能坐起来看电视了,某床的患者今天吃得很不错,有的时候甚至我们的医护工作群出现了之前腹泻患者的一张成型的黄色便便的照片,都会让我们会心一笑。患者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让我们拥有点滴的成就感。当我们的患者出院后,他们在朋友圈晒出一张张旅游的照片,发一段生活中的日常小视频,看到他们回归家庭,回归校园,回归工作岗位,让我们得到的是莫大的宽慰。

 

我非常幸运地身处在一个可以互相依靠、彼此信赖的团队,让我永远从容,永远炽热,不惧怕挑战,不厌恶忙碌。我们的每一次奔跑,都是朝着生命的方向。

 

专家简介

赵初娴

高博医学(血液病)上海研究中心上海闸新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分会白血病协作组委员。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拥有将近20年专业血液病诊治诊疗经验。曾多次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发表文章,并参与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急性白血病精细化诊断分型和规范治疗的多中心研究。

 

擅长: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的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管理。

 

*文章来源:高博医学论坛

 

 

预约挂号

您是否准备好预约了?如有任何问题,可随时与我们联系。

电话:400-021-5005

查看更多预约信息